本篇文章是基于11月9日在海外营销王师傅线下分享的梳理,非常感谢王师傅的邀请。
联盟营销正在经历一场深层变化。
不是因为流量不够用了,
也不是因为平台逻辑变难了,
而是 “用户如何做决策”这件事,正在被重新塑造。
越来越多消费者,开始从一句“让AI帮我推荐”开启决策过程,
而不只是依赖搜索框。
本期文章大纲
他们不一定会去看广告、测评、榜单、SEO排名,
而是更愿意接受一个已经被筛选过的答案。
这不仅是平台机制的调整,
更是用户决策链路正在“前移”的信号。
第一轮判断,正在从“人 → AI”发生迁移。
所以,联盟营销的竞争重点,也正在悄悄变化:
过去,比的是谁能影响用户;
现在,更多时候正在比谁能被AI优先引用,再被用户看到;
也就是说:
✅ 内容仍然重要
✅ 流量仍然重要
但它们正在与一个新的竞争变量——算法信任,共同决定胜负。
这不意味着旧的模式失效,
而是决策入口正在分裂为“双轨结构”:
一条依然由“搜索 + 内容 + 博主”主导;
另一条开始由“AI 推荐 + 直接筛选”主导;
而这条新链路,一旦规模化,就会重定义:
📌 谁被看见
📌 谁被推荐
📌 谁被成交
所有表层现象背后,都有一条正在重排的底层链路;
它值得先被讲明白。
AI重构用户决策体系
从“搜索型决策”到“算法型决策”,
联盟链路的起点被改变了;
如果要理解AI对联盟营销的影响,
我们必须从最底层的问题开始 ——
用户是如何做出购买决定的?
用户过去的购买链路是这样的:
主动搜索 → 信息筛选 → 内容对比 → 选择购买
而现在越来越多用户的流程变成:
提问 AI → 获得推荐 → 做轻选择 → 直接下单
这不是一个入口变化,而是一个决策逻辑变化。
变化一:从“人找商品” → “商品找人”
过去,用户需要主动检索信息。
现在,AI 会根据需求、场景、预算、偏好主动筛选商品并推荐。
📌 举个例子
用户不再输入 “Best bluetooth earbuds”,
而是直接问:
“我每天通勤坐地铁,有100美金的预算,适合戴哪款耳机?”
结果是:
用户省去了搜索、对比、筛选的过程,
决策过程从“信息累积”变成“答案接收”。
变化二:从“信息判断” → “算法判断”
过去用户需要看文章、视频、测评去判断产品好不好。
现在,他们更倾向让AI帮他们判断谁好、为什么好、适合谁。
你会发现,AI推荐里几乎不会出现:
✘ 广告词
✘ 品牌自夸
✘ 纯营销内容
而是更偏向:
✅ 有来源的对比数据;
✅ 被多方引用的评价;
✅ 可验证的细节和参数;
✅ 结构化信息,比如表格、结论、清单、排名等等。
这意味着:
内容不仅是写给用户看的,也要写给AI理解的。
变化三:从“信任博主” → “信任算法”
过去联盟营销最重要的是构建信任:
谁能影响用户,谁就能转化。
但当用户习惯向AI提问时,
信任链开始发生迁移:
过去是“用户先信人再信产品”,现在变成“用户先信算法再看产品”。
来看一组数据:
到2026年,75%的购物推荐将由生成式AI驱动;
62%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信任AI提供的品牌建议,帮他们做品牌决策;
这意味着:
联盟客不再只是影响用户,而是在影响AI对用户的影响。
当用户的决策入口从“搜索框”转向“AI对话框”,
而联盟营销的三大关键要素——
搜索方式、决策链路、信任来源也跟着发生迁移。
我们可以用一张更直观的结构化对比来看这个变化:
过去联盟靠“获取用户”,现在联盟要先“获取算法的信任”。
对亚马逊联盟来说:
影响力不再只取决于关键词排名,还取决于是否与AI推荐链路挂钩。
对独立站联盟来说:
不仅要做内容,还要做AI可识别、可引用、可验证的内容信号。
如果 AI 已经成为“第一推荐者”,那它到底信谁、根据什么推荐、怎样才算“可信内容”?
这就是第二章要回答的重点。
如何赢得 AI 的信任?
在AI推荐时代,算法已经成为新的“消费者”
当AI成为用户决策的第一推荐者,
联盟营销的底层竞争,也从“谁能影响用户”
变成了——
谁能被 AI 引用、理解、信任。
换句话说:
在 AI 时代,我们不再只面对消费者,
而是多面对一个“算法审查者”。
过去我们写内容,是写给用户看;
现在我们产出内容,还必须让 AI 能看懂、能判断、能引用。
所以关键问题来了:
✅ AI 到底信谁?
✅ 它依据什么做推荐判断?
✅ 什么样的内容格式/信号更容易被采纳?
✅ 品牌/联盟客如何让产品被推荐而不是被忽略?
AI的信任逻辑:它不会“相信你”,而是相信“可验证的证据”
当你问 AI:“帮我推荐月份亚马逊上Top10充电宝品牌”时;
它不是上网找广告、也不是找SEO第一名,
而是会优先引用结构化、权威性、被多源印证的信息。
也就是说,AI不是看“谁说得好”,
而是看“谁说得有证据、有来源、可验证”
AI判断可信内容的三大信号:
如果说传统消费者是在“看人说话”,
那么AI是在“看信息能否被验证、是否来自可信来源、是否结构清晰”。
它没有情绪、没有品牌偏好,它只处理信号:
信息的真实性、来源的可信度、内容与问题之间的语义匹配度。
这意味着,今天我们制作内容,不再只是为了“说服消费者”,
还需要让“AI看得懂、提得走、引用得了”。
内容不再只是故事,
而是一种“可被算法读取的证明”。
被AI信任的内容,有一个共同特征:它不是“观点”,而是“证据”
那么,对于我们卖家来说,可实操落地的方向有哪些?
从这里开始,卖家/品牌真正要做的是三件事:
第一,把内容变成“可引用资产”,
网站不再只是展示产品的地方,
而是要成为一个“AI可以抓取数据和结论的结构化信息源”。
比如:
2025 年 XX 品类 Top 10 榜单;
产品 A / B / C 参数对比表;
适合不同人群/预算/场景的选择建议;
这样的内容,不仅是写给用户看的,而且是写给AI抓取的。
第二,聚焦细分场景/用户意图
AI 的推荐不是笼统的 “the best”,
而是强场景化的 “the best for ____”。
当你越明确“谁该买这款产品”,“什么场景最适合用它”,
AI越可能把你的内容当成唯一答案。
第三,构建一个“品牌级内容证据中心”。
再往前走一步,就是搭一个品牌自己的 Affiliate Hub 页面。
不是做官网展示,而是做“AI 抓取证据的地方”。
里面要放的不是故事,而是“证据”:
- 第三方媒体评测/榜单引用数据;
- 亚马逊销量 & 评分;
- 核心参数 & 使用场景;
- 第三方数据来源;
- 产品对比、结构化信息;
等等。
当我们把信息整合到这个程度,
AI不需要再满网搜,而是直接引用你。
这就是“从被动曝光,变成算法首选”。
在这里,AI不只是分流者,更是新的流量放大器。
所以,
在未来的联盟生态中,
谁能被算法正确理解、引用、信任,谁就掌握主动权。
到这里,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:
AI虽然不是消费者,但它已经在“替消费者做第一次筛选”。
它不决定最终买谁,但它能决定“谁有资格被看到”。
而能不能被看到,取决于你有没有被它信任。
不过——
让 AI 信任,只是第一步。
因为接下来真正决定竞争差异的,不是“能不能被 AI 识别”,
而是 “能不能被 AI 分发”。
换句话说:
过去我们抢的是搜索流量,
现在我们要面对的是AI流量;
而AI的分发机制,跟平台分发、SEO 分发、内容分发完全不同。
有些品牌已经出现在AI Overview 里,
有些却永远不会被推荐,
差别不在产品,而在是否符合AI的“可引用 + 可分发标准”。
如果第二章解决的是:
“AI 为什么信某些内容?”
那么第三章要回答的则是:
“AI 又是怎样决定把流量给谁的?”
因为在AI时代,联盟营销不只是“写给谁看”,
而是“能不能被推到前面去”。
AI重构流量分发体系
当 AI介入流量分发后,流量究竟是怎么被重新分配的?
因为真正的变化不是“流量变少了”,
而是——
流量的入口不再只属于平台,
流量的分发逻辑不再只属于SEO、内容、广告,
流量的优先权开始交到AI手里。
从“平台入口”到“AI 入口”
过去用户的购买路径是清晰的:
搜索 → 内容/平台 → 决策 → 购买。
入口在搜索栏,博主负责说服,平台负责成交。
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路径变成:
提问 AI → 直接得到答案 → 再跳到平台完成购买。
也就是说:
AI 成为“入口之前的入口”。
这不是趋势预测,而是正在发生的数据现实:
Google的 AI Overview 现在已经出现在13%的搜索结果中;
相关点击率是普通搜索结果的约4.4倍;
用户不再自己点10个页面,而是接受 AI给出的“整合答案”;
一个深层变化是:
SEO 排名第一 ≠ 被 AI 摘要引用
在AI主导分发的时代,
第一名不是“你能不能被搜索到”,
而是“能不能被总结进去”。
这是流量逻辑第一次从 “排名” 转向 “引用”。
而这种转变并不是颠覆SEO,而是在SEO的基础上进化为GEO。
SEO 是被AI理解的前提,GEO 是被AI“选中”和“引用”的结果。
只有掌握了SEO的内容结构化、语义优化与权威积累,
品牌内容才能在AI生成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对卖家的启示是:不是谁流量多,而是谁更“AI 友好”
AI 时代的联盟营销,不再只看谁“抓到用户”,
而是看谁“被AI选中”。
这点对亚马逊卖家和独立站卖家都成立,但重点不同:
SEO是打地基,GEO则是建高楼。
前者让你“被搜索看到”,后者让你“被AI引用”。
所以;
AI时代不仅是“内容为王”,
而且是“被算法理解的内容为王”
SEO教会品牌“让人看到内容”,
GEO让AI“主动说出品牌”
AI重塑联盟营销的未来格局
我们习惯在 SEO 时代问:
“怎么拿到排名?”
我们习惯在社交时代问:
“怎么抢到用户的注意力?”
但 AI 参与后,问题变成:
“怎么让算法愿意把你放进它给用户的那条‘最终答案’里?”
所以,第四篇我们将讨论背后的更大格局变化:
如果说过去联盟营销的核心价值是 “带流量”,
那么 AI 时代正在把这个价值重新拆解,并重新排序。
联盟营销不再只是一个“引流生意”,
它开始变成一种 “参与算法决策、影响推荐结果” 的内容与数据角色。
换句话说,联盟方从未被淘汰,
而是从 “把用户带到平台”
变成 “把品牌带进算法的推荐列表”。
入口扩张:平台不再是起点,AI 成为前置入口
过去,用户要消费,通常需要先进入平台。
所以平台是入口,联盟是入口外的引流者。
但现在链路变成了:
AI 问答 / 推荐 → 进入平台 → 完成交易
平台依然是成交地,
但决策的第一现场,正在部分前移到 AI 环节。
联盟生态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:
不再只介入流量,而是开始介入算法。
联盟价值升级:从“引流”到“影响推荐”
以前联盟做的事情很直接:
“我把用户带来、转化,卖家给联盟客佣金。”
未来联盟做的事情变成:
“先让AI认可你,你才能被用户看到。”
流量依然重要,
但真正稀缺的是 “算法信任权”。
于是联盟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:
生态角色正在重组,但没有谁被淘汰,只是换了分工
平台依然是交易的重要节点;
联盟正在成为算法推荐体系中的关键输入方;
AI 不再只是工具,而在逐步承担起生态角色。
未来不是“大家一起被AI抢饭碗”,
而是行业重新洗牌,留下这三类优势方:
已有流量,同时懂AI适配的人;
以“证据内容”而非“广告内容”为核心的联盟方;
数据透明、结构清晰、能够被算法调用的品牌方;
这三类,拥有的共同特征是:
挣的不是流量,而是争“被算法引用的权力”。
当流量开始由算法分配、信任开始由机器判断、推荐开始由模型决定 ——
联盟营销就不再是一场“人找人”的生意。
它变成了“内容找算法,算法再把你带给用户”。
链接依旧会被点击,佣金依旧会被结算,
但决定谁能被看见的力量,已经从用户手里,部分转移到了AI手里。
所以未来的流量竞争,不只是写更多内容、铺更多渠道、换更多引流入口,
而且要让自己变成“AI认得、AI引用、AI愿意推荐”的那个人。
因为 ——
联盟营销的未来,不止在链接点击里,更在算法引用里。
以上。
如果你关注联盟营销、独立站增长、谷歌生态、海外社媒与站外推广的玩法,欢迎关注公众号【跨境品牌说】,一起精进。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跨境品牌说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