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个卖家在亚马逊上,都会面对同一个问题:
我到底该怎么做内容?
是靠创作者带货?自己主导传播?还是干脆交给平台算法去跑?
过去,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
但随着 Associates、Amazon Creator Connections(ACC)和 Sponsored Content Requests(SCR) 三种机制同时出现,卖家有了更多选择,也更容易迷失。
今天,我们就来系统梳理这三种内容模式的本质区别、应用策略以及背后的商业逻辑,帮你看清亚马逊内容生态的未来趋势。

本期文章大纲
流量驱动的起点:Associates
过去十年,Amazon Associates是内容创收的起点。

它以链接归因为基础,创作者只需生成推广链接、发布内容、引导购买,即可按成交金额获取固定比例的佣金。
这是亚马逊生态最早的“被动流量分成机制”——
简单、高效,但也有两个显著的局限:
-
内容质量不可控:品牌无法管理创作者的内容风格与呈现,推广信息分散且碎片化。
-
品牌影响力难沉淀:创作者只是挂链接卖货,内容与品牌之间没有持续关联。
随着视频内容与社交媒体影响力的上升,
亚马逊意识到:
单纯的销售归因已经无法满足品牌建设的需求。
于是,第二阶段登场了——Amazon Creator Connections(ACC)。
ACC:品牌与创作者之间的“撮合系统”
Amazon Creator Connections 的逻辑是:
平台不再只是一个销售链接生成器,而是成为品牌与创作者的撮合平台(Matching System)。

在这个体系中,品牌可以:
-
发起具体合作项目(Campaigns);
-
设定预算、内容要求、时间窗口;
-
筛选、邀请或开放申请给符合条件的创作者。
创作者则可以:
-
浏览可接的 Campaign;
-
提交申请、签约、创作内容;
-
获取固定内容报酬 + 销售佣金双收益。
与传统的 Associates 相比,ACC 让“品牌可见内容、内容可见品牌”,

实现了从被动分成到主动合作的跃迁。
但 ACC 仍旧偏向一种“任务制合作”:
品牌发任务,创作者接任务。
合作仍以带货为核心,内容质量虽可控,却缺乏“深度赞助”的商业层。
这,正是 SCR(Sponsored Content Requests) 要解决的痛点。
SCR:亚马逊的“内容投资层”
Sponsored Content Requests(SCR)是 ACC 的高阶延伸模块。
它让品牌能够直接以“赞助内容(Sponsored Content)”的形式,与创作者展开更深层合作。



如果说 Associates 是“流量逻辑”,ACC 是“合作逻辑”,
那么SCR则是“投资逻辑”:
品牌不再仅仅购买曝光,而是投资可控、可复用的内容资产。
在 SCR 模式中,品牌方可以:
-
定向邀请符合标准的创作者;
-
设定赞助预算、内容方向、创意要求与交付标准;
-
审核、验收并复用创作者的内容素材(可二次用于商品页、广告素材等)。
而创作者则获得:
-
更稳定的报酬(赞助金 + 销售提成);
-
内容归属明确的商业合作;
-
更高的品牌合作价值与曝光度。
在这样的结构下,SCR不再只是一个工具,而是一种新的商业范式。
它把“内容生产”从创作者的单向行为,转化为品牌与创作者的双向投资关系:
品牌投资预算与信任,创作者投资创意与影响力。
这种合作的核心,不是流量换销量,而是内容换价值。
它让内容不再只是一次性的广告素材,而是能被复用、能沉淀品牌资产的“长期生产力”。
换句话说,SCR不只是延伸了ACC的功能,而是重塑了内容在亚马逊生态中的地位。

在它之上,创作者的角色被重新定义,品牌的投放逻辑被重新书写。
Associates、ACC 与 SCR三种模式对比
如果说 Sponsored Content Requests(SCR)标志着亚马逊内容商业化的“第三阶段”,
而当我们把 Associates、ACC 与 SCR 放在同一张坐标轴上,就会发现——
这不仅仅是三种合作机制的演进,更是亚马逊内容商业化逻辑的三次跃迁。
接下来,让我们系统对比这三种模式的底层差异,看看亚马逊究竟在构建怎样的内容未来。

品牌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,是这三种模式最大的分水岭。
在 Associates 模式 中,品牌几乎是“被动被推广”。创作者自行挑选产品、发布内容,品牌既不参与,也无从管理。
品牌曝光随机、内容质量参差,合作更像是“碰运气”。
到了 ACC 模式,品牌拥有了选择权。
它可以针对新品发布、活动期或特定品类发起合作,让创作者围绕既定方向产出内容。这是“被动”到“主动”的第一次转变。
而在 SCR 模式 下,品牌不再只是“挑人合作”,而是“主导内容生产”。
它可以像广告主一样定义内容主题、创作形式、发布时间、交付标准,并在完成后获得内容的使用权与复用权。
这意味着,创作者不再是“推广者”,而是“品牌内容的外部创意团队”。
这种转变,本质上是亚马逊在建立自己的 “去中介化品牌传播体系”——
品牌与创作者直接连接,内容成为品牌资产的一部分,而非外部曝光的消耗品。
不同阶段品牌的策略应用
在起步阶段,预算有限、品牌知名度不高,最重要的是让产品被看到、被点击、被买单。
Associates(联盟计划) 就像一场“自来水运动”:创作者自主选择产品带货,内容分散、风格多样,带来野生曝光。
其价值在于发现——谁帮你推广、哪些内容有效、哪些关键词转化高,为品牌验证市场提供初步数据。
当品牌稳定出单,需要让用户理解品牌价值时,ACC则扮演着关键角色。
品牌可以主动发起合作、筛选创作者、统一内容节奏,制造集中曝光,形成声量和方向感。
但ACC的局限是短期性,内容用完即失效,每次投放都需要重新启动。
而当品牌关注长期资产时,SCR的战略价值显现。
品牌不再只是出题,而是主导内容创作,明确方向、风格、交付标准,并获得素材复用权。
优秀内容可以复用在广告、店铺详情页、邮件营销和社交平台,形成长期资产。
衡量指标从 ROI 转向 ROA(内容资产回报率),投资的内容不仅带来短期曝光,更积累长期价值。
不同阶段的品牌可以选择不同组合作为参考:
新品牌先用 Associates 试水,再用 ACC 扩声,最终通过 SCR 沉淀内容;
成熟品牌常常三者并行,ACC 造势、Associates 维持流量、SCR 沉淀资产。
亚马逊在告诉卖家:内容不是一次性广告,而是一条持续增长的管线。
关键不是选哪个模式,而是看清你当前所在阶段和未来目标。
内容模式不是工具,而是时间的镜子,它反映品牌的当下姿态,也预示未来走向。
真正的转变,不在平台,而在卖家的内容思维。
从流量到关系,从曝光到资产,内容已经成为品牌增长的长期能力。
内容是未来电商的第二条供应链
当我们重新审视亚马逊的内容生态,会发现它正在悄然构建一条新的供应链
——不是简单地供应产品,而是供应内容。

从创作者手中诞生的内容,通过平台算法被精准分发,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产生共鸣。
这条链条的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:
创作者的专业性决定了内容的质量和创意高度;
平台算法的效率决定了内容能否触达目标受众;
品牌对内容的理解和管理则决定了信息能否转化为长期信任。
在这个生态中,内容不再是单纯的曝光工具,而是品牌的战略资产。
它让一次次交易延伸成持续关系,让每条内容都可能沉淀为品牌记忆。
当所有商品趋同时,真正能拉开差距的不是价格,而是内容本身;
当广告疲劳、流量成本上涨时,能够留下来、被用户记住的,唯有故事与信任。
谁掌握内容,谁定义未来
亚马逊的三种模式,表面看是功能演进,
本质上,是在重新定义“增长”的含义。
Associates让品牌被看到;
ACC让品牌被理解;
SCR则让品牌被记住。
而内容的尽头,不是流量,而是信任。
它让一次交易变成长期关系,让一次曝光变成稳定资产。
未来,内容不是营销的工具,而是品牌的语言。
以上。
如果你关注联盟营销、独立站增长、谷歌生态、海外社媒与站外推广的玩法,欢迎关注公众号【跨境品牌说】,一起精进。
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