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越来越多跨境卖家来说,利用亚马逊联盟(Amazon Associates)和 ACC(Amazon Creator Connections)进行站外推广,已经是提高转化和品牌曝光的重要方式。

然而,推广过程中有一个频繁被提及却少有深入解析的问题——重复订单和佣金归属的混乱。

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

  • 一个订单佣金显示在两个不同的渠道里(ACC 和 Associate 各有记录);

  • 佣金金额对不上,甚至订单数量一致但结算不同;

  • 明明是自己投放的内容转化,但佣金却被“别人拿走了”。

问题的核心,其实藏在一个听起来很技术但实际影响深远的词:归因模型(Attribution Model)。


而亚马逊联盟营销所采用的,就是最经典也是最“无情”的一个归因逻辑——最后点击归因(Last Click Attribution)。

本期文章大纲

什么是“最后点击归因”?

在亚马逊的归因机制中,用户从点击链接到下单之间,系统会记录所有的流量来源。

但当一笔订单产生后,佣金只会归属于最后一个促使用户点击并跳转至亚马逊的人,即“最后点击者”。

打个比方:

某位博主 A 通过 ACC 推广了你的产品,用户点进来看了页面,但并未立即下单。


几天后,用户在某个返利网站或另一位联盟会员 B 的页面中再次点进亚马逊,这次完成了购买。


虽然 A 的内容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,但最终佣金会被系统归因给最后点击成交的 B。

这就是Last Click 模型下的“赢家通吃”逻辑。

最后点击,把佣金带走了

很多品牌在与多个联盟渠道合作时,误以为 ACC 和 Associate 是互不干扰的两个系统。

实际上,它们虽然在前端展现和操作上是两个不同的合作界面,但在底层归因逻辑上是共用一套亚马逊追踪系统的。

也就是说:

  • ACC 的创作者即便第一时间引导了用户访问产品;

  • 如果用户在下单前通过一个 Associate 链接再次跳转;

  • 那么归因就会“跳”到 Associate 渠道上去。

这种现象,在混合站外推广中极其常见:

  • TikTok、YouTube 上做了大量内容种草;

  • 返利网、促销社群抢了“最后点击”的归因;

  • 品牌方面对“两个系统都显示订单,但佣金只结一个”的情况,极度困惑。

这个时候,不理解归因机制的品牌方,就容易误解为“系统问题”“被作弊”“平台出错”。

实际上,这是亚马逊 Last Click 模型“按规矩办事”造成的结果。

当渠道不止一个,归因只能算一个?

如果只投放单一渠道,Last Click 归因的逻辑可能没那么“刺痛”。

但当品牌开始做组合推广时,问题就暴露出来了。

比如这样一个真实的路径:

  • 用户在 Instagram 上刷到博主 A 的开箱内容(ACC);

  • 同时又收到Whatsapp群里发来的优惠链接(Associate);

  • 最后下单却是在 Amazon App 内手动搜索产品,点击广告完成购买。

问题来了:

  • 谁该拿佣金?

  • 是第一个引起兴趣的人,还是最后“放链接”的人?

  • ACC 和 Associate 的博主,哪个才是“真正转化者”?

Last Click 模型没法回答这些问题。

它的判断非常粗暴:谁最后带进来的链接生效,就给谁佣金。

你能做的,只有一个:尽可能布局“最后点击”的位置,或者……使用更聪明的归因方式。

给归因逻辑“装一双慧眼”

现在越来越多卖家开始引入第三方归因平台,来破解 Last Click 模型带来的盲区。

常见的平台有:

  • Partnerize、Affluent:多平台协作与联盟佣金管理;

  • Triple Whale、Northbeam、Wicked Reports:更注重电商全路径追踪和广告数据归因。

它们能做亚马逊原生系统做不到的三件事:

识别完整路径,不止最后一步

第三方平台通过自定义参数、像素、短链跳转、IP 识别等技术手段,能够追踪到用户从第一次看到内容开始的整个路径:

Instagram 首次曝光 → YouTube 搜测评 → Deal 站价格比较 → 返利链接跳转 → 下单

你可以看到每一个触点、每一段路径的“影响力”,而不是只看最后那个跳转。

佣金可以分层、按协作模型结算

相比亚马逊系统的“给一个人”的模式,第三方平台可以:

  • 对转化路径中多个角色按比例结算佣金(如 40% 给内容方,60% 给返利方);

  • 针对有影响但未归因成功的内容方设置“辅助佣金机制”;

  • 避免两个系统都显示订单却重复结算的问题。

这让联盟营销真正进入“团队作战”而非“单人抢单”的阶段。

多平台归因整合,摆脱平台墙限制

你可能在投放 TikTok、Meta、YouTube、博客网站……


如果每个平台都有独立归因逻辑,你很难知道用户到底“什么时候被种草”,又“在哪个平台完成了决策”。

第三方平台正是解决这个“平台孤岛”的关键:

  • 跨平台跟踪;

  • 多模型归因(线性模型、时间衰减模型、位置权重模型);

  • 真正告诉你:哪个内容、哪个渠道、哪个时间段最有效。

难点不在归因,在分配

理解归因模型之后,很多品牌开始搭建自己的联盟合作体系。

但新问题随之而来:

佣金,怎么分?

这其实不是财务问题,是战略选择。

归因系统可以告诉你,A 内容创作者触达了用户,B 博主放出了“最后点击”,C 的返利群促成了转化。

但你愿意把佣金怎么分给他们,才是决定合作能否长期持续的关键。

常见的三种佣金分配策略

 单一归因:一人吃全佣(Amazon 默认逻辑)

这种方式简单粗暴,系统归因给谁,佣金就全给谁。

适合返利、优惠类的渠道,但不利于内容种草方的持续产出。

协同归因:按路径参与者分佣(第三方平台支持)

比如:

  • 40% 给第一触点(种草)

  • 30% 给中间影响者(评测/视频)

  • 30% 给最后点击者(导购/返利)

这种方式鼓励内容方更积极参与“种草”,从而打破了“谁最后谁吃肉”的逻辑,激励更均衡。

 奖励型归因:最终归因 + 协作奖金并行

仍然按系统归因结果发主佣金(如 100% 给最终点击者),但对链路上关键影响者发放激励金、平台补贴、品牌支持基金等形式的额外奖励。

适合中大型品牌,搭建长期合作的 KOL 生态。

佣金分配不只是分钱,更是运营策略。

分佣的方式,会直接影响你的内容生态、渠道配比和 ROI:

  • 如果你只奖励“收割者”,内容方会减少长期投入;

  • 如果你能给种草者分到一部分,即使不是最后成交,他们也更愿意持续推广;

  • 如果你什么都不管,只跟着系统走,最终会出现内容供给枯竭、流量集中在导购类渠道的局面,导致品牌声量无法建立。

特别是当你开始在 TikTok、YouTube、WhatsApp、Telegram、博客、返利网站等多端布局联盟推广时,“谁该拿佣金、拿多少”,就成了一门精细活。

一个专业的联盟体系,建议不要用“固定比例”去分所有订单,而是按类型设计策略:

写在最后

亚马逊联盟的归因模型看似简单,实则深远影响着每一笔订单的佣金归属。

理解“最后点击”的归因机制,是避免资源浪费、优化投放结构、提升渠道协同的第一步。

面对 ACC 与 Associate 的“归因碰撞”,品牌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手段,更是运营视角上的升级与全局策略的协同。

别让佣金分错了人,也别让真正创造价值的合作伙伴失去信任。

以上。

如果你关注亚马逊联盟、独立站增长、谷歌生态、海外社媒与站外推广的玩法,欢迎关注公众号【跨境品牌说】,一起精进。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跨境品牌说

往期文章推荐
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