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关于亚马逊归因逻辑的文章发布后,没想到引起了比较强烈的话题讨论。

这些对话本身比文章更有价值,它们揭示出一个现实:在联盟营销逐渐成为品牌站外流量主力的今天,“归因模型”与“激励结构”已不再是技术层面的小问题,而是决定内容生态走向的核心变量。

昨晚结合讨论反复思考之后,觉得有必要做一次更系统的复盘梳理。

这篇文章由此而来。

在 Amazon Associates 与 ACC(Amazon Creator Connections)日益被品牌视为增长杠杆的当下,传统的“最后点击归因”模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用户路径正在变得非线性、跨平台、碎片化,而原本清晰的转化逻辑,正在被模糊、重构甚至绕开。

这不是对某种系统的质疑,而是对整个归因范式的再思考。

在流量逻辑、内容生成方式和消费者决策路径都在变化的今天,联盟营销的衡量标准也需随之进化。

希望这篇文章能补上“Last Click”之外的视角,为品牌方、内容创作者和联盟从业者提供一种更合理、温和、可持续的激励框架思路。

本期文章大纲

从“最后一跳”到“全链激励”

亚马逊联盟体系采用的是经典的“最后点击归因”(Last Click Attribution)逻辑。

即用户完成订单时,系统只将佣金归属给最后一个带来点击的人。

这在单一渠道投放中或许高效直接,但一旦进入多触点+长路径+多平台混合推广场景,问题便开始暴露:

  • 内容方辛苦种草,却因用户最终被返利网站“截流”,导致佣金被“收割”渠道拿走;

  • 高价值测评、媒体评鉴因转化路径长且不可控,在归因模型中被“系统性边缘化”;

  • 品牌方看到的 ROI 明明漂亮,实际投放策略却走向短视、单点收割。

Last Click 模型是效率驱动下的选择,但它牺牲了“参与者公平”,尤其对于那些承担 TOF(Top of Funnel)任务的创作者而言,几乎是一场没有报酬的竞赛。

归因错配的深层逻辑

前面文章中举了一个典型客户路径的例子:

Instagram 首次曝光 → YouTube 搜测评 → Google 比价 → Deal/Coupon 链接跳转 → 亚马逊下单

从用户的真实行为看,这是完整的转化旅程,每一环节都在推动购买意图的形成。

但从亚马逊的系统视角看——只有“最后一次点击”存在数据记录。

也就是说:

  • 前面所有的内容触点,没有归因记录;

  • 也没有佣金激励,自然难以持续运作。

于是问题不是“系统算错了”,而是系统只看了路径的最后一米,却忽略了前面几公里的努力。

这会带来什么后果?

  • 联盟 ROI 被“最后点击者”劫持,品牌误判渠道价值;

  • 真正做品牌种草、影响决策的内容方流失;

  • 联盟营销生态逐渐变成“导购工具”而非“用户驱动”。

亚马逊联盟默认以 CPS(Cost per Sale,按成交付费)模式为核心,这本身无可厚非。

但问题是,并非所有的联盟角色都适合用 CPS 来衡量其价值:

越靠近转化端,CPS 模型越合理;越靠近认知端,CPS 就越不公平。

尤其是消费电子、家电、健身、金融等高客单、长链路产品,用户可能从首次接触到最终购买经历数天甚至数周。

此类产品最关键的不是那一跳,而是前几步的心理建设和认知教育。

这就需要品牌跳出“只按成交发钱”的单维激励模式,转向更加多元、可协作的方式:

  • 内容曝光奖励(CPM);

  • 用户互动激励(CPE);

  • 路径参与分佣(Position Attribution);

  • 内容表现奖金(Creator Bonus)等。

AI时代的联盟内容

过去几年,测评类、推荐类、使用技巧类内容站,一直是品牌方获取站外高质量转化的一个重要抓手。

但到了今天,用户搜索“Best Standing Desk 2025”、“Which wireless earbuds are good for gym?”这些关键词时,不再点开十几个评测链接,而是直接问Gemini、ChatGPT、Perplexity 或 Bing Copilot等等。

这些AI助手会直接提炼答案,有时附上Amazon链接,但不一定包含任何内容站的Affiliate标识——因为它们引用的是过去几年内容站辛辛苦苦积累的内容。

随着 AI 大模型的兴起,我们正进入一个内容消费不再依赖“点击”的时代。

对于依赖 CPS 模式的联盟创作者来说,最直接的冲击就是:

内容还没被点击,就已经被“消费”了 —— 而联盟客,一分钱都拿不到。

一个测评类网站可能在页面上线 10 分钟后就被 AI 抓取收录,并在搜索结果中被摘要引用。

用户通过 AI 工具看完内容摘要后,直接在亚马逊搜索产品名下单,或使用别人的返利链接跳转。

于是:

  • 内容站没有点击数据;

  • 没有跳转记录,没有佣金归属;

  • 却在链路中实质性影响了用户决策。

最终的结果是:联盟内容创作者的劳动变成了 AI 的“免费语料”,同时失去了数据与收入双重反馈。

然而内容方并非无路可走,CPM 广告是关键的补位策略。

与其一味争抢“最后一跳”,不如为自己的内容植入 CPM 广告模型,转向“按曝光收费”的基本收入模式。

CPM(Cost Per Mille)广告,即“每千次展示计费”。

它不需要用户点击,只要广告在页面或视频中被展示,内容创作者就能获得收入。

这类广告变现方式正成为 AI 时代内容方的重要生存路径。

通过部署 Google AdSense、Media.net、Outbrain 等 CPM 广告系统,内容创作者可以构建起一个稳定的“基础现金流”——哪怕联盟跳转没有发生,内容仍能获得曝光收益。

更进一步,部分品牌和内容平台也开始接受“内容曝光结算模型”(如 CPM/CPV),补贴那些在用户决策路径中有早期触达作用的创作者,形成:

CPS 结算导购方 + CPM 激励内容方 + CPE(互动成本)鼓励互动者的三层结构。

这正是联盟营销在 AI 时代能否走得长远的关键所在。

为什么 Coupon / Deal 站还在持续赚钱?

相比之下,Coupon 站、Deal 站、比价平台在联盟体系中依然保持强势地位,原因并不复杂:

  • 提供的信息是结构化、短周期、高时效;

  • 很多内容是动态变化(如价格变动、库存、限时优惠等等);

  • AI 暂时难以做到实时抓取与判断其有效性;

  • 用户仍然必须点击跳转才能获得返利或优惠,转化路径短而直接。

因此,这些折扣站点在 AI 搜索趋势下反而点击率更稳定、佣金收益更直接。

它们本身就是典型的“Last Click 获利者”,系统归因模型 + 用户行为变化,让这些导购、折扣型的平台继续吃红利。

内容激励机制的重构

在联盟营销体系中,内容价值长期被交易行为所定义,即是否促成了点击或转化。

这种逻辑与传统 CPS 模式相匹配,但在 AI 主导的信息消费场景中,显得日益失效。

用户通过 AI 工具进行搜索、对比、判断与决策时,大量内容会被系统摘要、重写或融合,而非通过点击跳转直接访问原文。

这一变化使得早期影响者(如内容创作者、测评机构、独立媒体)在真实决策路径中扮演核心角色,却无法获得可追溯的数据与经济激励。

归因失效带来的直接后果,是内容供应端的积极性下滑,种草与评估类内容被边缘化,联盟营销生态向折扣、导购型结构过度集中,导致品牌失去长期内容声量的供给基础。

从策略层面,激励机制的设计需从“点击即价值”转向“影响即价值”,具体体现为三类调整方向:

曝光行为的计价机制引入(Impression-Based Monetization)

尤其对于承担 TOF(Top of Funnel)角色的内容站点和测评类博主,通过展示流量和行为指标(浏览深度、停留时长、内容偏好标签等)进行影响力量化,构建“点击之外的绩效模型”,可有效缓解 CPS 模式下的变现失衡问题。

此类模型在海外内容生态中已有广泛应用,如 TechRadar、Wirecutter 等这类内容平台长期依赖 CPM+定向赞助作为联盟营销的重要组成。


归因追踪逻辑的结构化延展(Structured Attribution Markers)

现有的点击归因逻辑仅能捕捉用户最后一次跳转行为,难以识别 AI 摘要引用、语义搜索或内容融合等“非点击式影响”。

品牌可与内容平台协作,部署结构化内容标识符(如扩展版 UTM 参数、自定义短链、可解析锚点等),结合用户行为数据(如页面入口、搜索关键词、AI工具访问路径)进行非跳转归因记录。

这种“预埋式追踪”机制,能够在无点击发生的情境下,提供基本的路径识别能力。

此外,卖家也可引导 AI 平台在调用内容摘要时,嵌入原始出处或创作者信息,确保内容流通中的“署名权”与“回链权”。

内容参与者的权益联动机制(Creator Royalty Framework)

AI 语料生成与再利用已成为平台内容分发的重要形式,内容站点与独立创作者所贡献的结构化内容、专业表达与第一手资料,实质上已成为 AI 工具训练和应用的底层资产。

对这部分价值的认可不应仅停留在数据层,应通过构建类“版权分成”模式予以制度化。

例如,设立语料贡献激励基金(Creator Royalty Fund),依据内容被 AI 摘要调用频次、关键词召回率或平台二次传播行为,分配使用权费用或品牌支持金。

此类机制与 Spotify、YouTube 等平台的“播放分润”逻辑相似,能有效稳定内容资产供给与创作者留存。

归因之外,是生态的选择

联盟营销从不只是一次次点击的累计,而是一场场信任的转移。

系统只记录行为的终点,却忽略了动机的起点。

而品牌若持续将目光聚焦在“谁完成了点击”,却从未追问“是谁启发了兴趣”,那么最终失去的不只是佣金分配的公平,还有内容生态的未来。

营销的技术手段可以高效,但激励结构必须合理;数据可以冷冰冰,但生态必须有温度。

真正有远见的品牌,不是等数据说明一切,而是主动设计一个让每个参与者都值得留下的合作架构。

尤其在 AI 正重构内容生成与消费逻辑的当下,那些看似“无转化”的内容,往往才是品牌价值真正渗透的起点。

以上。

如果你关注亚马逊联盟、独立站增长、谷歌生态、海外社媒与站外推广的玩法,欢迎关注公众号【跨境品牌说】,一起精进。

 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跨境品牌说

往期文章推荐
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