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 月 23 日的清晨,许多广告投放经理打开后台时,看到的竞价环境已经完全不同。亚马逊,这个在 Google Shopping 上长期霸榜的广告巨头,悄无声息地撤掉了所有投放。没有过渡,没有试探,仿佛一夜之间清空了整个拍卖场。
很多人第一反应是:机会来了。竞争少了,成本应该下降,流量应该变多,转化自然会更好。事实真是如此吗?
本期文章大纲
广告系统如何应对“巨头缺席”
Google 的广告拍卖机制是个精密的系统。每一次展现都在瞬间比较出价、广告质量和预期表现。像亚马逊这样的大玩家消失后,留下的不只是空位,而是整个拍卖的再分配:成千上万的关键词、受众、展示版位,全部被重新洗牌。
对于中小广告主来说,这就像突然进入一个少了重量级选手的赛场。但“赛道更宽”并不等于“更容易赢”。
数据告诉我们的另一面
Optmyzr 在成千上万个账户里对比了亚马逊撤出前后一周的数据。结果让人意外:
点击更多了,成本更低了。
但转化价值却下降了。
换句话说,广告主确实吸收了亚马逊遗留下来的流量,但这些流量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。消费者点了广告,却没有像在亚马逊那样下单,或者买得更便宜、买得更少。
这就是所谓的 “流量陷阱”: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流量,却发现流量的真实价值下降。

行业的不同表情
亚马逊离场后的效应并不是平均分布的,各个品类的变化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不同品牌能否承接“亚马逊式期待”。
电子产品 是少数的赢家。像 Best Buy、Apple 这样的品牌,配送速度、价格和信任度都能与亚马逊正面竞争,因此不仅转化数量上升,转化价值和 ROAS 也随之增长。
家居与园艺 流量上涨,但收益下滑。消费者来了,却倾向于购买低价品。
运动用品、工具五金 成为了“流量陷阱”的典型案例:转化次数提升,但每单的价值下降,整体 ROAS 变差。
健康美妆 看似稳定,转化数量增加了,但每笔订单价值没有明显提升。
服饰配件 流量最大,但也是最难消化的类目。消费者在价格、款式和退货政策上的高期待,让大多数竞争者难以接住这部分需求。
这些差异揭示出一个核心规律:只有能在亚马逊核心优势(速度、价格、便利)上较量的品牌,才能真正吃下这些流量。
为什么“流量 ≠ 免费的机会”
很多 PPC 团队最初可能会庆祝:CPC 下降、点击上涨,这是好事。但如果不看转化价值,结果可能只是给预算换来了一堆低利润的访问。
亚马逊的退出留下的不只是流量空白,更是消费者预期的空白。多年培养的购物习惯——次日达、低价保证、无忧退货——不会因为广告主不同而消失。消费者把这种标准带到了其他商家那里,而绝大多数品牌并不能满足。
因此,所谓“亚马逊留下的流量”,其实并不是“中性”的流量,而是一种带着条件的流量。

广告主真正该学到什么
电子产品品类告诉我们,成功不是因为流量被释放,而是因为他们能兑现消费者的期望。其余大多数行业则提醒我们:不能只看流量和点击,更要看价值和盈利。
如果你发现点击量上升、CPC 下降,但 ROAS 反而变差,这就是流量陷阱在提醒你:市场不只是少了一个竞争者,而是多了一群带着亚马逊期望的消费者。
对 PPC 团队而言,问题不在于“如何抢流量”,而是“如何与亚马逊培养的消费标准对齐,或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差异化优势”。否则,所谓的流量红利,很可能只是一次预算的错觉。
否则,所谓的流量红利,很可能只是一次预算的错觉——真正的增长,不在于填补亚马逊留下的空白,而在于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曲线。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跨境品牌说

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