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年大家还在讨论怎么上Google首页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:怎么被ChatGPT推荐?

这个问题不是幻想,而是已经发生的事。在不少网站的数据后台,已经能看到一批用户来自“ChatGPT”,甚至开始下单、转化。这背后,就是一个新词正在慢慢流行起来:GEO

它不是新的技术,也不是新的系统,而是——一种适配AI搜索逻辑的内容优化方式。

你的内容,还能不能被这些 AI 引荐?这,才是GEO要解决的问题。

GEO是什么?

GEO,全称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,中文一般译作“生成式搜索引擎优化”。它的出现,源于一个变化:人们开始向 AI 工具提问,而不是传统搜索引擎。

ChatGPT、Google AI Overview、Perplexity 等 AI 工具,正快速变成新的内容推荐入口。它们不仅回答问题,还会引用网页作为信息来源。这意味着,如果你的内容结构好、表达清晰、语义明确,有可能成为AI“回答问题时的参考链接”——这就是GEO的核心。

简单理解:SEO 是为了让网页上搜索结果;GEO 是为了让网页被 AI 推荐出来。

GEO 和传统 SEO 的区别在哪?

很多人第一次听到GEO的时候,第一反应是:“那它是不是另一种SEO?”

不能说完全错,但确实也不能直接划等号。

搜索引擎优化,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。它的规则虽然复杂,但大家大致都懂了该怎么应对:研究关键词、发外链、优化页面结构、提升打开速度、写高质量内容等等。

但GEO的逻辑跟我们习惯的这套操作系统,是不一样的。

我们原来写一篇文章,是为了让Google收录、排名,最好还能进首页前三。你研究用户会搜什么词,比如“护肤品排行榜”“敏感肌用什么爽肤水”,然后围绕这些词去布局内容。做SEO,其实很依赖两个东西:一个是关键词的策略,一个是页面的整体权重。

但GEO的出发点不一样。它更像是——你写东西,不是为了被人点开,而是为了被AI直接引用一句话。

就像你问ChatGPT:“如何判断自己的皮肤屏障受损?”它不会扔给你10个链接让你自己点,而是直接回答你,然后可能在最后加一句:“来源:xxx.com”。如果你写的内容正好被它抓到用了,那你就上了。

所以GEO更关注的不是关键词密度,也不是外链权重,而是你的语言够不够清楚、有没有把问题讲明白、有没有提前给到结论、有没有结构化。

这不是在玩SEO那一套“围绕搜索词构建页面”,而是更像你要跟一个AI对话,它会问你一句:“这个问题你能不能一口气说清楚?”说得清,它就用你这段。

还有个很大的不同是,SEO的排名机制是靠算法打分、靠竞争强度、靠点击率变化等一整套指标,但GEO不是。GEO背后的AI是在“理解”你的页面。它会综合判断你有没有提供可信的信息、有没有清楚地解释概念、有没有回答常见疑问。如果你写得乱、废话多、观点不明,它压根不会引用你。

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老的SEO套路在GEO面前没用了。过去写文章,可以铺关键词、堆字数,但现在AI不会因为你写得多就用你,而是更喜欢那种“简洁、直接、有逻辑、结构清晰”的表达方式。

简单讲,SEO的终点是“被点开”,而GEO的终点是“被说出来”。

如何让你的内容被GEO收录?

我们发现,能被AI引用的内容,往往不是那些最漂亮的页面,也不是那种字数最长、配图最多的文章。它们通常有个共同点:读起来让人一下就明白“你在讲什么”,甚至AI也能在几秒钟里判断出你有没有在正面回答问题。

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,喜欢先绕一圈背景,再讲些行业趋势,铺垫半天才进入正题。但GEO不吃这一套。AI不像人,它没有耐心去翻五百字之后才知道你想说什么。它更倾向于直接提炼那些“前两段就有观点”“一段话能回答用户问题”的内容。说白了,如果你写的东西,连AI都得猜半天你的重点,它自然不会用你。

还有一种情况也挺常见的:文章很专业,但逻辑混乱,全靠堆知识点,没有分层、没有结构。AI的处理方式是“抓关键词 + 抽摘要”,它并不会真地像我们人类一样一段段顺着看。所以当你不给它提炼逻辑的路径,它就只能放弃你。相反,如果你写得很有条理——每个问题一个小节,每个概念清清楚楚解释,每段只说一件事——它很容易提取信息点,自然也就更容易把你当成答案的一部分引用出去。

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点是:用人话说话。

SEO那一套绕来绕去的关键词句式,比如“高效网站建设全流程指南”或“企业官网搭建方案推荐”,这些看起来高大上,其实都太不接近自然语言了。AI更倾向的,是那种真正用户会问出口的问题,比如“我想自己做网站,要先干嘛?”、“公司官网怎么上线最省事?”——这类话题本身就更容易被AI识别为“问题”,也更容易在回答中用上你的内容。

回头来看,如果你在写内容的时候,只想的是“怎么写得更长”、“怎么放进更多关键词”,那你可能已经落后一步了。现在是该反过来想了:假设我是ChatGPT,我会不会愿意把这一段直接贴到回答里?愿不愿意把这个页面放在底部推荐链接里?如果答案是“可能吧”,那大概率不会被收录;但如果你自己都觉得“这句话说得够清楚”,那AI大概也会这么想。

说到底,GEO不是另起炉灶的内容逻辑,但它提醒我们一个事情:我们写的每一句话,都可能不是写给人看的,而是写给机器引用的。

怎么查GEO收录?

这可能是最让人困惑的一点。SEO的效果怎么查,我们太熟了:看关键词排名、看GA后台、看Search Console,甚至 Ahrefs 和 SEMrush 几个工具一跑,一目了然。但 GEO 不一样,它的存在感并不强,流量也不像SEO那样有明确的“入口路径”,很多时候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,AI有没有用过你的网页。

SEMRush为例,路径:搜索域名  - 自然搜索研究 - 排名 - SERP上有精选结果 - AI概览

Ahref: 关键词 -  On SERP - All Features - AI Overview

最简单的办法就是:自己去问 ChatGPT。你把核心话题写成一个用户常问的问题,直接丢给它,看看它怎么回答。如果网站名、文章标题,甚至是你写的某一句话,出现在回答的“参考来源”里,那就说明你已经进了它的引用池子。当然,这不具备统计性,它不可能每次都提到你,但它提过一次,就说明你在它的知识图谱里是存在的。

这个比关键词排名还值钱。

不过也要承认,现在这两个工具查GEO的功能还远远不成熟。它们更多像是“旁敲侧击”,只能捕捉到一部分有迹可循的数据。

AI推荐的机制不像SEO那样“可以量化可追踪”,它本身是非线性的,甚至根据用户设备、地点、对话上下文不同,引用结果也可能不同。所以查不到,不代表你没有被引用,只能说——我们现在掌握的数据能力,还没完全跟上AI分发机制的变化。

有意思的是,我们最近还在看 GA(Google Analytics)后台的数据时,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:来源标注为 “openai.com” 或者流量路径中含有 ChatGPT、Bing Chat、Perplexity 等关键词。这种数据很少,但很真实。如果你有转化追踪设置,有时候甚至能直接看到这些流量背后带来的表单、订单或咨询。

GEO 会不会取代 SEO?

这个问题,最近确实听得多。尤其是一些做了几年内容营销的同行,会突然问:“以后大家都不搜索了,只问ChatGPT,那SEO是不是没用了?”

其实,这个问题背后是一种很真实的不安。大家担心原本熟悉的一套规则失效了。而事实是——这套规则确实在变化,但它没有消失。

GEO 的确是新的,但它不是来“干掉” SEO 的,它更像是搜索行为变了,我们得多一套工具来应对。以前我们只要关心 Google 的爬虫、关键词密度、外链质量,现在还得思考:我的内容,在AI眼里清楚不清楚?有没有结构?能不能一段话说清楚答案?甚至,能不能像用户说话一样,直接回应他们的问题?

换句话说,SEO更像是“搜索引擎阅读内容”的思维,而GEO则是“AI转述你内容”的思维。两者服务的对象不一样,场景也不一样,但目标始终没变——让别人看到你。

而且,真正做过一阵子GEO优化的人都会发现,你要是SEO没做好,GEO根本没得谈。AI不是凭空引用内容,它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网页本身的质量、页面的权重,甚至是品牌的知名度——这些,统统跟SEO挂钩。所以你说它会取代SEO?不可能。它是站在SEO的肩膀上出现的新流量形式。

更现实一点讲,现在GEO带来的流量份额还很小,大多数网站的主力流量来源仍然是自然搜索。而GEO这种通过AI推荐带来的访问,更多是“锦上添花”——但很可能是未来的“潜力股”。

其实回头看,SEO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。十几年前,我们还在搞目录提交和meta标签作弊;后来移动优先来了,做响应式成了标准;再后来语义搜索、用户体验、E-E-A-T……这些东西一代代变,其实都是搜索在适应用户,而优化者也在适应搜索。

现在AI来了,它也在变。我们要做的不是替代谁,而是要跟得上这种变化的节奏。我们不是在告别SEO,而是在进入SEO的新阶段——一个内容不仅写给人,也写给AI看的阶段。

GEO不是终点,它只是SEO的又一轮演化。

以上。

如果你关注亚马逊联盟、独立站增长、谷歌生态、海外社媒与站外推广的玩法,欢迎关注公众号【跨境品牌说】,一起精进。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跨境品牌说

往期文章推荐
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