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流量为王的电商时代,创作者们的影响力正在被重新定义。

亚马逊并没有简单地把“谁卖得多”作为唯一标准,而是推出了一套积分体系,把“带货力”和“传播力”放在了同一个天平上。

Reddit上有人说,这是亚马逊为创作者打造的一场“游戏”,积分就是经验值,等级就是身份象征。

从Bronze 出发,经过 Silver、Gold,一步步冲向 Platinum,每一次升级,都意味着更高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。

今天这篇文章,我们就来系统拆解一下:

亚马逊 Creator Stars 积分是如何运作的?

不同等级意味着什么?

又该如何识别其中的风险和骗局?

积分是如何计算的?

如果说等级是舞台,那积分就是上台的门票。

亚马逊的 Creator Stars 积分体系,看似简单,却暗藏巧思。

它没有单纯盯着GMV(销售额),而是把两种能力摆在了同一个天平上:

  • 销售额:每 $100 的已发货销售额 = 1 积分

  • 点击量:每1000 次点击 = 1 积分(每个季度最高49积分)

它不像其他平台只盯着 GMV,而是把“卖货能力”和“吸引眼球的能力”放在同等位置。

举个例子。

假设一个创作者一个季度卖出了价值 $800 的产品,同时带来了 12,000 次点击。

  • 销售积分:800 ÷ 100 = 8 分

  • 点击积分:12,000 ÷ 1000 = 12 分

总积分:20 分

这意味着此创作者依然还在 Bronze 阶段,但离 Silver 只有一步之遥

等级设定与创作者路径

根据官方数据,等级设定如下:

  • Bronze(青铜):入门,零门槛到49分。

  • Silver(白银):50 分 - 249分。

  • Gold(金牌):250分 - 999分。

  • Platinum(铂金):1000分及以上。

积分的本质是 综合衡量创作者的“带货力+传播力”。

它避免了“销量好但没人看”或“流量大但没人买”的单一失衡。

同时,积分按季度更新,保证了体系的动态性。

这意味着,创作者需要持续输出,不能只靠一波流量吃很久。

这对于卖家来说也是利好:

通过观察创作者的季度积分变化,

就能判断其是否具有持续输出的能力,

而不是昙花一现。

积分灰色玩法的出现

Reddit 上曾有人爆料,有账号一开始上传几条高质量的真实视频,通过了初步审核。

接下来,他们就完全换了打法——

用 AI 批量生成低质量视频。

几十条、上百条,几乎一天能刷满一整页。

看起来数量庞大,实际上没多少价值。

更离谱的是,有的视频甚至和商品毫不相关:

  • 有的只是单调的静态画面;

  • 有的画质粗糙,甚至是盗来的素材;

  • 还有的完全就是自动生成的“假测评”。

为什么这么做?

因为积分计算系统并不会立刻区分“好内容”和“坏内容”,

只要有人点了,就会被算进点击积分。


于是,一些账号就靠这种“灌水式”的打法,

在短时间里冲上了更高的等级。

表面上是 Gold、甚至 Platinum,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带货力。

这对品牌来说,风险很大。

你以为找到了一个顶级创作者,合作之后却发现销量几乎没有提升,钱白花了不说,还影响了推广节奏。

所以,遇到这种“积分速成”的账号,要警惕。

卖家要学会不只看等级标签,而是要深入观察“点击 → 转化”的链路。

如果点击量和销量完全对不上号,那就是最大的警示信号。

之前批量研究了下这类账号的视频,他们的特点往往是:

  • 视频和商品风马牛不相及;

  • 点击量看似很高,但评论、收藏、转化几乎为零;

  • 短期内升级过快,却缺乏持续稳定的优质内容;

  • 内容风格割裂,明显是拼凑或批量生成。

亚马逊的积分体系本来是想让“卖货能力”和“传播能力”并行,

但一旦被这些灰色玩法钻了空子,就会破坏公平性。


一位 Reddit 用户就分享过经验:

在和创作者合作前,先做小规模测试,不要一次性砸下大预算。

真实转化才是最硬的指标。

积分体系的意义与未来

积分和等级,可以被伪装;

但真实的内容和转化,骗不了人。

对创作者来说,刷积分只是饮鸩止渴;

对卖家来说,识别真伪才是生存之道。

最终能站上舞台的,不是那些靠“捷径”冲分的人,

而是那些靠内容打动用户、靠真实转化赢得信任的人。

毕竟,积分只是过程,信任才是目的。

以上。

如果你关注亚马逊联盟、独立站增长、谷歌生态、海外社媒与站外推广的玩法,欢迎关注公众号【跨境品牌说】,一起精进。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跨境品牌说

往期文章推荐
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